美国独门暗器

背景:

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争霸的目的,常常会使用一些“小计谋”。这些“小计谋”不会有人员伤亡,不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损失,却像暗器一样出其不意,甚至带有剧毒。这次遭殃的就是欧元区。当今世界,最有实力能和美国竞争的就是欧元区,在一个帝王的眼里容不住一粒沙,何况是一只虎。但是美国一直以捍卫世界和平的大国自居,自然不能没有理由的动武,只能在背后突矢冷箭,这次,他选择了评级机构,威力相当于经济领域的原子弹爆炸。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的话,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评级机构惠誉降低希腊评级。之后,欧元区开始了一蹶不振之路,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接连遭殃,任何的救助措施都无法改变市场对欧元的恐慌性抛售。美国的独门暗器直穿欧元区心脏。

“暗器”介绍: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分别是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家评级机构都来自美国,在业务上各有侧重,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穆迪侧重于机构融资,而惠誉侧重于金融机构。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资本市场,获得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资质即被公认为国际性的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是第一批会员。

但是从1975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新的有实力的评级机构的,极少量能取得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最后也被上述三家分别吞并。还有很多评级机构想加入,也被证交会拒之门外。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从此确立。这样的垄断地位是美国能得以利用的重要原因。

“公平”评级机构的本身“不公平”性:

1、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要先接受三大评级机构评估,政府将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的公民权授予三大评级机构,这样一来,如果评级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就不会有法律责任,即使因为评级让投资者或者企业蒙受损失,都不用负责。

2、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利被变相扩大,美国监管部门通过评级机构报告监管金融机构行为,购买债券、资产组合都要有前提,就是对象不能低于一定的级别,美联储也不例外。这样就慢慢使评级机构的性质从民间机构向国家机构演变,本质已经发生了质变。

随着美国的不断强大,三大评级机构也被其他国家所默认。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飞升”。评级机构慢慢变成了一个指标,而鲜有国家会去考量评级的评估质量。这样一来,评级机构这张牌就变成了一张好牌,在一个国家的利益需要打出这张牌的时候,不管它的公正与否,只要实现了对对方的杀伤,让评级机构失去一点信誉又何妨。如果标普、穆迪、惠誉不再深得人心,美国又可以创造新的评级机构,只要美国足够强大。

评级机构不受监管,虽然名义上受到美国证监会监管,但是例行检查平均5年一次,评级机构也极少像美国证监会报告工作,根本不起监督作用。

它们的评级依据和标准对外界保密,欧盟要求美国增加评级透明度,也被美国借口评级机构载体和核心竞争力,加上冠冕堂皇的《信用评级法案》拒绝。

要归结评级机构的功能就是一个无人监管、自由评级、无需公开、政府庇护、国际跟风的工具。如果把它作为攻击武器的话,绝对是“杀人于无形之中”。

评级准确率配不上“国际”两字

1996年9月,穆迪和标普分别给韩国开发银行长期债评级为“A1”和“A+”,属于投资级别,之后韩国危机来临,这些债券的等级又被降到垃圾级别。评级应该是对投资级别的提前反应,而穆迪和标普在此问题上却成了“事后诸葛亮”。

1998年俄罗斯危机、2000年土耳其危机,三大评级机构都成“马后炮”

1999年巴西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危机,他们又提前降低信用等级,加快了危机形势的到来。

2001年12月,美国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丑闻曝光,但是直到安然申请破产前4天,三大评级机构仍将安然债券的信用等级维持在“投资级”,严重得误导了投资者,试问:这么庞大的评级机构人员组成,具有所谓的不能公开的核心竞争力的评级机构会检测不到?那他们的评级又从何而来?

2009年末至2010年上半年,三大机构对欧元区国家的评级又是一次混乱性评级,当希腊、葡萄牙等欧元区国家大举借债的时候,三大评级机构继续对相关投资产品维持较高的评级。但危机来的时候,连续性的降低欧元区国家评级,造成了“硬着陆”,导致危机在短期内急速恶化,是无法看到它们的潜在性危险还是别有用心不言而喻。

丑陋本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抨击评级者》:“评级机构是个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业,却制造了大量的利益冲突”还有报道曾引用穆迪员工的话评价这份特殊的工作:“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换取金钱”

英国《经济学人》的一段文字,或许可以说明评级机构和被评级对象的利益关系:“信用评级机构一方面要从请求他们进行评级的上市公司那里收取可观的费用,另一方面要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上市公司情况的咨询服务。在估计一个抵押贷款池的潜在损失的时候,它们会从违约的预期频率和严重程度、证券所含贷款的各项指标特性等各个方面检查贷款。它们不会逐笔检查每笔贷款,只会使用一个样本贷款,依赖的是贷款发行者提供的说法。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信用评级公司难免要提高上市公司等级作为巨额评估费用的回报,而提供给投资者信息难免有虚假成分。”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也证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甚至会直接参与到评级费用的商谈之中,这些评级费用又由承销商支付。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将有利于债券的销售,因此,当越来越多的承销商愿意支付更高评级费用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也许很难保持绝对的中立性。这也就不难理解评级机构为何会“后知后觉”,在问题爆发前,对美国房地产“次级贷”和安然公司等作出较高评级。

中国案例及存在的利益关系:

对国外的评级有严重的不对称现象,例如对中国,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一直较低。直到2003年底,标普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BBB级。2008年7月,穆迪公司虽然调高了中国政府长期外币债券评级,将其从“A2”上调至“A1”,但仍低于目前美国政府国债。

大债权国和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完全相反,意图十分明显,增加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外海融资成本,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

很多产业和领域也被给予较低的评级,特别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他们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评级也都处于较低水平,如在穆迪最新的评级中,除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评级为A1级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都归属于B级系列。不过,比我国银行评级高的一些美国的银行在金融海啸之后已经消失,而我国银行业去年业绩仍出现一定增长。

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美国市场受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大公”在美没有办公室和客户、无法确定其法律框架能否适用于“大公”为由,将其提交的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资质申请列入拒绝程序。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进一步巩固了标普、穆迪、惠誉在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其背后的经济和政治意图就心照不宣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从历史和当前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三大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调整总能贴合美国国家利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三大评级机构从下调韩国等级出发,后来发展到整个亚洲,而美国最终成为亚洲金融危机大赢家。这和三大评级机构在当前欧元主权债务危机扮演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希腊为出发点,接着下调葡萄牙、西班牙等日益增多的欧元区国家。欧元一蹶不振,美元高歌猛进,美国又“无形中”成为了大赢家。

美国一方面“希望”欧元区问题早日处理,一方面又“纵容”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国家信用等级使危机不断恶化,居心何在?难道评级机构会傻到和美国政府对着干?

对自己的国家评级方显“东道主”本色,对美国自身市场总是维持高评级,无论金融市场的遭遇有多严重,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美国银行金融衍生品不良资产达23万亿美元,美国银行信誉等级纹丝不动。对于美国觉得有威胁的国家的金融市场倒是忙忙碌碌,降级频繁。

现在的评级机构已经不是一个公平、客观、科学的评级机构。它的脖子套着利益铁链,而牵着铁链的就是美国。它又作为一种暗器,成为美国和评级机构杀伤对手,获得利益的工具,例如2003年汉诺威保险拒绝其中一家评级机构评级时遭到降级报复,“垃圾级”的级别引发市场抛售。德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后,标普连续下调德国企业评级水平,相关企业股票暴跌,而澳大利亚支持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标普上调了澳大利亚的外汇债务评级。

这一切都不可能只是时间、空间上的巧合,显然是被安排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评级机构成了美国打击“出头鸟”的暗器,并且用得出神入化,打着评级机构“老字号”的牌子到处肆虐。

上一篇:

下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